
近年來,講求政治及宗教正確的國家,聖誕期間總會感到困擾,煩惱該怎樣祝福別人:到底應說「聖誕快樂」,還是該說「節日快樂」?外電報道,加拿大一所中學校長,在假期前發通告祝願學生及家長「聖誕快樂」,結果遭非耶教學生的家長評擊,被迫公開道歉。
香港在1941年的聖誕節被日軍佔領了,展開為期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日子,部份仍然健在的長者,每逢聖誕都會憶起那面趾高氣揚的軍國旗,擠出的笑容總帶點苦澀。最新的傷痛當然是南亞海嘯,25萬名死者產生的悲情效應歷久不散,媒體報道海嘯周年紀念活動的興趣,遠遠大於關於節日慶典。
該為「聖誕」「快樂」嗎?這部電影或許有答案。

故事以真實歷史作藍本,法籍導演基士頓卡倫(Christian Carion)花了10年時間遊走於英、法、德的歷史資料館,細心翻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資料,重組戰場上首個平安夜是何種光景。在搜集資料過程中,導演發現不少資料已被毀掉,法國政府更視該段歷史為禁忌,但從種種跡象顯示,不少戰區的確曾在平安夜休戰,這或許不算是神蹟,但士兵們真的在耶誕紀念日前夕放下武器,在陰冷的戰場上度過最溫馨而平靜的聖誕節。
1914年夏天,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蘇格蘭、法國和德國在戰場上拼個你死我活,男子們或為保家衛國自願投入戰線,或想苛且偷安卻強徵召入伍,執起干戈互相殘殺。隨著天氣由暑入寒,人心也由熱變冷:對死亡變得麻木,對戰爭產生厭倦,誰都希望戰事早日結束。
故事的中心引子由柏林歌劇院著名男高音史賓拉開,他那副能唱出天籟之音的嗓子,在戰壕裡被轟天的炮火掩滅。史賓的拍檔兼愛人,即丹麥籍女高音安娜蘇雲信,籍詞到前線演唱勞軍,得以在聖誕節和史賓相聚。

這段被視為政治不正確、叛國、違反軍紀的事跡,被當權者視為奇恥大辱,參與其中的軍人自然遭到秋後算帳。那位主持「無國界」彌撒的蘇格蘭神父,更被主教狠狠教訓。主教違背「神愛世人」的宗旨,激勵軍人把敵人殺盡,那一刻站在台上的,到底是上帝還是魔鬼?
讓自己快樂的借口很多,不為耶穌降世而高興,也可以因朋友相聚、互相關懷、假期、美食、歌聲,甚至天氣太好而感恩。偷快的心情是治療傷痛最佳良藥,正如災區裡最動人的照片,就是那些劫後重生的笑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